60年代的故事

兩情相悅的女人們,互相扶持照顧,攜手一生,竟是社會所蔑視唾棄的禁忌!
愛,只能悄悄地在耳畔表白,永遠無法當著眾人之面牽著她的手,大聲地說妳是我今生的摯愛,
那將被視為邪惡的異端,是不被容許,不被認同的。
她們以為廝守在一起,就能在彼此的溫柔關懷裡直到永遠,即使愛侶的關係無法告人,擁有彼此的真心也就心滿意足了。
然而一場意外發生,幸福,竟在轉眼間破滅。
沒有法律上的婚姻關係,也沒有任何血緣親等,即使她們情定終生,在體制下卻形同陌路,
少了親緣的認可,在醫院裡連見最後一面也無法。
心中的悲傷只得偷偷地隱藏,社會道德批判的鋒芒太銳利,
那說不出口的秘密關係,讓她面對命運的剝奪與強取,卻無能為力。
不熟稔的親族,竟比朝夕相處的她擁有更多的權力,處置逝者的身後之物。
看著每一見物事,泛黃的親暱照片,互訴愛語的卡片,曾經最珍愛的玻璃鳥兒,讓人想起過去的美好時光而情不自禁,
悲痛著,卻無人能安慰,捨不得失去,卻無法挽回。
沒有人能懂得的,嗚咽嚎啕裡的無言以對。
而遠親們對待遺物的態度,隨便拾取翻找,毫無感情地只計算其金錢價值,更使人心疼那些曾被珍視的寶藏。
她已無家可歸,無奈而徬徨。過去的光與影,只能夠懷想。
她用愛人存留下來的溫柔,輕輕地呵護著墜落的小鳥兒回家,是遺志,也是願望。

70年代的故事


在1970年代,女權運動已興起,藉由女性自覺與兩性平等的訴求,女大學生們以嶄新的眼光審視兩性關係,也追求應有的權利。
隨著嬉皮文化的流行,提倡的不只是愛與和平,也代表著對西方文化與舊制度的輕蔑與反動。
嬉皮運用公社式與流浪的生活,來反對越南戰爭與民族主義,並批判中產階級的價值觀,利用大麻與神秘修養,來改變內心世界。
許多被社會視為異端的族群與思想,例如同性戀及無業者,反而被走出社會主流的嬉皮文化接受與包容。
這一段影片反映的正是70年代女大學生嬉皮的生活,從她們的穿著與公社式的群居方式,大麻菸的使用等,如見一斑。
她們主張的是顛覆傳統的道德與反動,並自覺是同性戀,彼此間有著親暱的關係,
也因為這層非廣被社會接納的關係,造成學校與同學社團間的衝突與不諒解。
然而在女同志酒吧裡,她們卻被投以異樣的眼光,
即使自稱為同性戀者,卻讓人覺得她們只是搞不清楚狀況,硬要佯裝成熟而來此嚐鮮的嫩幼孩子。
我覺得她們在同性親密關係的建立上,或許只是為了反對世俗既定的兩性婚姻與生活,強調個人的自由與選擇,而非真正的同性戀者。
當琳達遇見愛咪,一個愛穿著西裝,騎重型機車的女生時,引發了宿舍裡不認同她「新女友」的波瀾。
她的朋友們都認為愛咪的穿著是詭異的,一個女生不應該穿得像男生一樣,也覺得琳達非真正的同性戀者,因為愛咪有著男孩的外表與嗜好。
「因為妳們害怕別人跟妳們不一樣!」,那個時代雖然社會風氣漸漸開放,卻仍存在著壓力。
人們對異己依然抱持著歧見與懷疑。我認為愛咪的裝扮並沒有什麼不對,她只是勇於選擇自己所喜歡的,讓自己覺得舒適的穿著。
「我就是我,我無法裝扮成別的模樣!」,我想,這句話不只代表著女性該忠於自己的意見與想法,
並非一定要配合社會的刻板印象而犧牲內心真正的感受,也寫出同性戀者的心聲,其與生俱來的好惡性向,並沒有對與錯之分。
「我從未想要你為我而改變。」,愛咪這樣對琳達說。
我覺得愛,就是包容他的所有,不論過去或是未來,愛著她的外表與本質,而不是強迫她為了自己而犧牲改變。
我也覺得愛,無關乎性別,因為我愛的是人你,而非你的性別。因為包容與了解,琳達與愛咪圓了幸福而美滿的結局。

2000年的故事

同性戀已不在是禁忌的話題,而是被肯定與尊重的。
在許多國家,同性戀不但可以結婚,可以領養小孩,甚至能上網購買精子與卵子,訂做一個寶寶。
這些變革,讓同志們也能擁有幸福快樂的家庭生活與保障。
經過重重阻礙與困難裡的權益爭取,這不啻是同性戀史的一大突破。
不過我認為這些現象仍存在著許多問題。
如果孩子生下來,有兩個媽媽而不知道父親是誰,在如此環境與教育下,他的心靈是否能健全成長呢?
而同學與朋友們是否會以異樣的眼光去看待他與他的家庭呢?
我覺得這個問題跟墮胎問題很像,是矛盾而無解的。
孩子是否有權決定要不要被生下來呢?是否有權決定他要不要同性戀的父母呢?
而且若從小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裡,他會不會習以為然,認為同性戀是常態,也成為同性戀者呢?太多的疑問,讓人難以解答
而精子銀行,是否也是違背自然法則的呢?
如果大家都選擇聰明跟漂亮者的精子,生下來的小孩也會越來越強,越來越可愛,
那麼沒錢買優良精子的人,是否小孩會相對智商教低,較差,而成為不良與不公平的循環呢?
我想關於這一方面的科技,的確是非常需要限制與省思的。

* * *



在西方文化裡,同性戀,一直是邪惡與悖德的禁忌。
同性戀之間的關係,是不可告人的秘密,一但被發現,將被社會嫌惡唾棄,甚至處以極刑。
愛著一個人,卻說不口,只能默默地承受心靈與道德的折磨,甚至得面對自我價值觀地毀滅,那是一件多麼痛苦,多麼悲哀的事。
永遠無法與心愛的人組織家庭,甚至在世人們的目視下,只得虛偽著,無法過度表達心中的喜悅與悲痛。那樣的日子,是身心的雙重壓迫。


相反地,在中國文化裡,同性戀卻是個普遍而不違常的社會現象。
中國古代對同性戀所持的態度至多是中性的,不褒不貶。
而同性戀關係多以享樂和獵色為特點,從來不對維繫封建社會的家庭倫理構成任何挑戰或威脅。
同性之情愛,可追朔到黃帝,戰國古書裡也有許多記載,
甚至有人認為屈原的「離騷」,即是表達對楚懷王的思戀;衛靈公的賞餘桃給彌子瑕,漢哀帝的斷袖之癖,
在魏晉南北朝男風也是上流社會的時尚之一。我
讀過紅樓夢,也曾經驚異於賈寶玉與秦鍾,男伶蔣玉菡間的親密關係。
相較於20世紀的保守社會風氣,中國古代的同性關係,是非常開放而自由的。


同性戀在現代社會中雖然已不是禁忌,但許多人仍然無法接受,甚至以輕蔑或是譴責的態度對待同志們。
尤其家庭成員若坦承自己是同性戀,可能會造成斷絕關係,家庭破碎的難堪場面。
大多數人因為不了解,所以害怕跟自己不一樣的事物,才會拒絕接受。
其實同性戀是一種很正常的生物現象,不只是人類,在其他動物身上,例如黑猩猩與鳥類,也都有同性戀的例子。
在「精子戰爭」中,以生物學家的研究與統計學的整合來闡釋人類性行為與各種現象,
由繁衍子代的角度和微觀的精子卵子立場探討兩性關係,其結果是如此玄妙而迥異於往昔的印象。
裡面提到同性戀與雙性戀也是動物社會中的一種動態平衡,有點類似鐮刀型貧血,在某些環境下反而更適合生存。
因為多重伴侶,而能早點得到更多子代,但是相對得到性病早死早操生的危險性也提高,
所以此類同性戀基因一直是存在的,並且在數量上保持著不可思議的和諧。
在金賽先生的研究裡,也認為每個都有潛在的同性戀傾向,只是深淺不一而已。
有些人是九分的異性戀而一分的同性戀,有些人則各佔一半。
我相當認同這樣的觀點,甚至覺得我是異性戀比同性戀大概六比四或是七比三的比例吧!XD
對於同性戀者,我是很坦然接受的,即使發生在親朋好友身上,我也會祝福他們的戀情能夠完滿。
(不過其實我沒有遇過同性戀的朋友,所以真正遇到的話我會有什麼反應,也是很難保證的)。
相遇相識相知相惜,若能找到真心相愛的伴侶,需要多深的緣分羈絆,需要多少用心與智慧去經營?
我覺得關於愛,可以拋開性別的議題,純粹去喜歡與接受彼此的一切。
真愛不能用道德與世俗價值衡量,人類的感情,不只是依賴著"性"而已,也是對柔情的一種溫暖眷戀。
當然喜歡一個人是喜歡他的本身,而不是喜歡他的性別囉!



p.s 這一篇是兩性關係的期末報告 呵呵: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to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